8月29日,《公共健康與技術監管研究報告之
電子煙產業監管狀況報告(2019)》在清華大學正式發布。該報告由清華大學公共健康與技術監管研究課題組完成,相關材料援引自世界衛生組織、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(FDA)、歐盟煙草指令等權威信源,闡述了當前電子煙產業現狀,并探討政府未來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產業監管。
報告指出,電子煙作為新型產品,興起時日尚短,但其對人體的影響一直處于爭議地帶,目前缺乏有關的臨床研究,2014年世衛組織對電子煙作出的研究仍然具有參考價值。世衛研究表示,相比傳統香煙,電子煙產生的危害更小,如果固定吸煙者能夠使用得到良好管制的電子煙完全替代卷煙,受到的毒性影響可能會較小,但是并非無害。
與此同時,報告顯示,中國電子煙市場還處于野蠻生長時期。一方面是電子煙市場的蓬勃興起。2017年,中國的電子煙消費人數達到740萬人,是全球電子煙產品最大的生產國(占全球95%份額)與出口國(占全球90%份額)。而且當前中國已經有數千家電子煙企業,幾乎每天都會有新品牌誕生。一些電子煙頭部企業的估值甚至超過20億美元。
但另一方面,因為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機制,部分企業追求短期利潤,“煙彈”不合格、漏油、電池質量不達標導致爆裂等危害消費者的情況時有發生。行業準入門檻低,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。
對此,清華大學課題組在報告中呼吁推行行業立法及監管制度,建立行業準入制度,構建政府主導,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。此外,報告強調要讓企業肩負起社會責任,杜絕向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,這是行業的底線和良心。
另據記者了解,關于電子煙的立法正在推進過程中,工信部、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、國家煙草專賣局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多個部門都參與其中。屆時,行業將面臨一輪大洗牌,而這也是中國電子煙走向規范化和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QQ823915627刪除。